第1022章探望(四)(1 / 2)

王氏的出路可不好说。

洛阳王氏起于王世充,至今也没几年,勉强算是霸城王氏的分支,可自从王世充废皇泰帝自立为帝,霸城王氏便将这个本是氐族的异家子给踢出了族谱。

所以洛阳王氏在关西也就没了根基。

王世恽来长安之后的待遇基本上走的就是诸侯来归的程序,不予实职,虚衔一大堆。

不管他是想要在长安任职,还是外放都很困难,没人为他说话之外,他的身份也决定了他不会受到信任。

他越有才干,受到的羁绊也就越深。

皇帝以及朝中重臣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才干难得,就大咧咧的加以任用,求谁其实都没用。

梁国内史令萧阆就是他的榜样,其人在梁国朝中翻手为云覆手为雨,是了不得的大人物,可到了长安,活得性命已是难得,其他就不用强求什么了。

所以王贞的回答不出意料的让王世恽失望不已。

她一本正经的让叔父学学自己的父亲,不要有什么大志向,当然了,最好不要学他沉迷于酒色。

在长安到处转一转,体察一下民情,有什么有用的建言就说一说,只要谨慎一些,应该就没有什么大问题。

日子长了,等天下安定下来,再求出仕就不会像现在这么困难了。

“至尊曾经说过,四叔在河南杀戮太过,有伤天和,河南繁盛之地,中原气运之所在,如今一片萧瑟,李密……等人罪该万死。

叔父千万莫要以为我在宫中,便能赎了王氏之罪……至尊在晋阳时,不喜河南诸侯之说便已深入人心。

今日将得天下,降人来投皆优容以待,此乃大势之所趋也,不以至尊好恶为定计。

可若有人将身首置于刀下,至尊身经百战,领袖群伦,杀上几个人又算得了什么呢?还望叔父回去细心思量。

我王氏还能留下苗裔已属万幸,千万不要以为这里是洛阳,再行乖张之举。”

连哄带吓,想想自己从洛阳到河东一路上所受的委屈,王贞心里快美难言,真想把李春,阿史那天香等人都叫来,一起喝上几杯,好好显摆显摆。

当然了,这也与她十三岁便被送到晋地联姻,受了莫大委屈,对家族失望至极,后来父亲又归于晋阳与她团聚有着很大的关系。

加之她正值青春年少,这两年过的越来越是滋润,所以王氏落到如今地步,对她并无多少触动。

她毕竟不是靠着王氏才做到这些的,除了父亲让他有所挂念之外,其他人并不相干,从她跟王世恽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上,就能清晰的看出这一点。

被王氏的熊孩子敲了几棒子,王世恽不免有点晕。

只是他经过的大风大浪太多了,倒也不会为区区言语所动,这些话在他心里流转了一圈,似是而非的道理便都被抛在了一边,他只意识到,自己这是吃了闭门羹了。

侄女对他的来意很清楚,准备下了许多说辞,无非是告诉他老老实实的待上几年,不要再做他想罢了。

于是他便真的没了什么想法,因为他如今对长安是如此的陌生,十几年前,在这里有着权势名望的那些人已经纷纷故去。

皇帝都换了三四个了,变化太大。

当今皇帝他见过两三次,要说了解那都是胡扯,朝中重臣为谁他也不太清楚,大的治政方略上他更是一无所知。

后宫的侄女能不能影响到皇帝,同样如此,弟弟那些夸大的言语,都做不得准,所以他此次入宫也只抱着有枣没枣打一杆子的想法。

他本想跟侄女聊一聊王氏的处境,侄女以前很是心软,说不定哭上一场就答应了呢?

现在他则再没有这种想法了,侄女很有章法,堵的他根本说不出口。

你说王氏死了多少人,人家估计觉着活该,王氏有伤天和嘛,你说结仇甚多,人家许就来一句我在宫中,尽可保你们无忧,你求官职,人家让你等一等也就搪塞过去了。

准备的如此充分,真是令人刮目相看。

和王贞想的完全不同,听了这些言语,王世恽并无一丝恼怒,反而非常欣慰,有贤妃在宫中,他们王氏复起也许还有一些希望,现在也就不着急了。

哪天真被人闯入府中杀了,那也没什么可埋怨的,他在洛阳杀的人数都数不过来,还人一条性命还赚了呢。

在洛阳待在久了,他看世事的角度确实已经和程知节,秦琼等人比较相似,有意无意的便能透出一股凶狠野蛮之气来。

也不再听侄女的“敦敦教诲”,不动声色间便转移了话题。

捡着侄女爱听的说起了洛阳旧事,比如洛阳的牡丹园,又比如洛阳的寺庙,还有那些曾经也许跟她很亲近的人们。

本来想缓和气氛,引得侄女想起跟家族的牵系,在外没几年,侄女已经把家族忘的差不多了,那怎么行?

可让人难受的是,侄女确实来了谈兴,但好奇心太强,追根问底的,说着说着就漏了。

杨广命人建造的牡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