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2劝谏(1 / 2)

“吴王的那间书院应该准备的差不多了吧?臣不明白,朝臣多有贤能,至尊为何执意让此人来建一座书院出来?”

杜伏威刚刚辞出不久,封德彝便脚跟脚的进了两仪殿,显然是有意为之。

向李破见礼落座,张嘴便说起了杜伏威的坏话,虽然没说杜伏威出身低贱,是个地道的文盲等等,但意思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了。

杜伏威并非贤能之辈,让他来建书院简直就是开玩笑。

当然他反对杜伏威建书院也不是一天两天了,主要原因嘛,还是因为长安书院是他来创建,俨然便是他任职门下侍郎之时的一大政绩之一。

可出现的第二间书院却是杜伏威所建的话,大家难免会拿来比较。

杜伏威那厮虽是一地诸侯,如今又被晋封为吴王,可在很多人眼中都乃卑鄙之徒,如果之后被人拿来与之相较的话,对封德彝的名声必然不利。

几次反对下来,李破对他心里那些弯弯绕自然也是明白的很了。

而且这厮向来狡猾,开场就拿杜伏威来说事,不定后面打着什么算盘呢。

“此事吾意已决,卿勿需多言。”

李破不耐的摆了摆手,封德彝有个很不好的毛病,当他对某些人不满,却又暂时奈何对方不得的时候,便化身为婆娘,唠叨个没完没了。

就像他和萧禹不对付,就会时常在李破耳边说些萧禹的不是,琐琐碎碎的,可能是想着说的多了,皇帝总会对萧时文疏远一些。

可惜李破耳根子不软,日子一长,反而觉得封德彝其他还好,就这个说人小话的毛病真是要不得。

其实为政日久,李破已经察觉这并非封德彝一个人独有的特质,不论萧时文还是长孙顺德等人,或多或少都有这样的特点流露出来。

他们对政敌或者有所间隙之人,瞅着空子就会本能的进行攻击,而且说话时没什么太多的顾忌,有了机会不说上两句就好像念头不会通达一样。

这种不以搬倒对方为目的的举动,在城府深沉的朝臣身上显得尤其的格格不入。

李破和温彦博说起过这事,因为温彦博身上没有这种毛病,说话时往往都是就事论事,是个很好的解答者。

按照温彦博的说法,这是晋末遗风所致,因为朝代更迭太过频繁,又有内附胡人入主中原,于是政敌之间争斗趋于激烈,相互攻讦之时往往无所不用其极。

前隋时那些朝中高官多数就是如此,恼羞成怒之时口不择言的情况很多,当面或者背后怒斥皇帝之非者比比皆是。

那已经不在铮谏范围之内了,很多时候都是在发泄自己的不满。

比如说当初支持杨坚篡位的那些人,后来总是在私下里跟人说杨坚待他们太薄,哪里还记得当年他们的拥立之功?

又比如说大将军贺若弼当面就敢跟皇帝拍桌子,史万岁也是当庭抗辩,丝毫没有顾及皇帝的脸面。

这还是前隋文帝盛世时期,众人有所收敛,之前的两晋,北魏,东魏,西魏,北周,北齐,乃至于南方的宋齐梁陈,风气莫不如是,甚至还要激烈许多。

这也造就了诸侯辖下权臣辈出的局面,侯景,尔朱荣,高欢,宇文泰,宇文护,甚至是杨坚,都是这种风气之下的产物。

天下大乱,妖孽横行,敢说大话,敢做大事的人多了起来,也就造成了胡风南渐的势态,在这个时期犯言直谏算什么?你不听我的我就要换个天地,这就是很多重臣上将们的想法,充满了野性和无所顾忌的意味。

说完这些,温彦博还安慰了一下皇帝,现在就好的多了,主要是前隋时文皇帝倡导复有汉礼,尊崇儒术的结果。

大嘴巴的人或遭贬斥,或者被杀,让蛮强之风有所改观,可惜还是二世而亡,除了杨广造孽以外,晋末遗风也在其中起着作用。

借着这个时机,温彦博还要进谏一番。

时至今日,大唐初立,当引以为鉴,开国功臣持功自傲,姿态跋扈,擅言其他者,当予以重处,以免旁人效仿之,如此才能使朝野风气清明,政事通达云云。

李破深以为然,今日封德彝又来说嘴,就碰了个比较硬的钉子,只不过封德彝向无大错被李破记下,在李破的小账本上也没排在前几位,所以钉子并没有扎破他的脸皮罢了。

老狐狸也是听说杜伏威入宫见驾,才也赶着饭点过来,准备进点谗言,顺便蹭顿饭吃,当然了,主要目的不是这个。

他和杜伏威并没有太大的干连。

换过酒菜,他就说起了正事,“至尊,赏功之事已由中书转至门下,今天下已平,开国之功渐止,臣以为今次之后,再要赏功于众人当有所计较。

且开国之功不易,当有所别,以让后来者记之,顺便也能让天下人知晓,至尊率众人铲平诸侯,平息战乱的艰辛。”

李破捏着酒杯缓缓点头,今年平定了窦建德,也就为隋末战乱画上了一个句号,剩下零星的叛乱都属于隋末战乱的余波,已不足以动摇大唐的统治。

-->>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